“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。”近日,在国联民生证券项目合作大会人形机器人专场,民生证券副总裁胡又文称。
业内人士表示,人形机器人开始“小批量交付”,工业场景有望率先落地。同时,如何落地、价格是否可接受等问题始终悬而未决,技术成熟度也是行业发展关键障碍。此外,通过人形机器人,可以进一步推动具身智能时代智能化提升,最终服务各行各业。
2025年人形机器人开始“小批量交付”
多位专家表示,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。量产交付的背后与应用落地密不可分。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工业场景、特种作业、科研教育、家庭服务等领域逐步落地。
其中,工业场景有望成为落地“第一站”。优必选副总裁和深圳研究院副院长、广东省机器人定位导航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庞建新称,工业场景需求大且结构化程度高,人形机器人可进行喷涂、搬运、质检等重复性劳动。据介绍,优必选已与东风柳汽、吉利汽车等多家行业领军企业达成合作,其自主研发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已成功进入众多车厂。
行业的火热也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关注。根据《圆周机器人》不完全统计,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投融资事件达87起,融资规模高达155亿元人民币。其中我国发生了56起,融资总额达到70亿元人民币。“无论是金额占比还是融资笔数,人形机器人均位于前列。”金鼎资本投资总监洪绍囤说。
目前,硬件方面,产业链企业不断突破。“特斯拉在2025年会有数千台量级的小批量量产,它会像一条‘鲶鱼’一样,带动国内外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发展,从而带动零部件企业水涨船高。空心杯电机、谐波减速器、行星滚柱丝杠、精密轴承等零部件将持续迭代。”铁近机电市场总监钮栋成表示。洪绍囤则表示,核心零部件如旋转执行器、轴向磁通电机等拥有较大发展预期。
“随着场景应用越来越深入,力的感知和控制重要性越发凸显。”蓝电触控创始人兼CEO刘吴月称,2023年到2024年初,大部分行业企业还在展示运动能力,强调电机的爆发力和姿态的控制能力。2024年下半年开始,大部分企业开始深入场景操作,例如叠衣服、端茶倒水、人机交互等。然而,人形机器人的场景操作单纯依靠导航和视觉识别始终存在较大误差。人们逐渐意识到,力的感知和控制是人形机器人必备的核心技术。
加速从互联网人工智能向具身智能迈向
DeepSeek等大模型加速推进了具身智能的实现。“满血版DeepSeek-R1模型提高了机器人的理解能力,能令机器人通过推理进行规划决策,其学习能力使得机器人泛化能力更强。”庞建新说。
在庞建新看来,从互联网人工智能到具身智能是一大飞跃。其关键在于,机器人真正拥有理解物理世界的能力,并且通过具身智能技术与传统互联网人工智能相结合,让机器人真实与物理世界发生交互。“因此,做人形机器人必须跳出传统思维框架、不能只做简单的机械结构,而应打造智能体本体。”
洪绍囤同样关注具身智能的实现。在他看来,人形机器人在场景落地时,数据获取与处理是一大难点。不同行业、公司之间存在差异,即便生产同一产品,其生产工序和产品结构都有所不同,这使得数据难以统一和规范。此外,在互联网人工智能阶段,通常需要不断堆积数据来快速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,但在人形机器人发展阶段,这种方式在短时间内并不适用。
“打造多元化数据采集方案尤为关键,实采数据与仿真数据相结合对于行业发展更有裨益。”洪绍囤说。
来源:上证报中国证券网
免责申明: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您(单位或个人)认为内容有侵权嫌疑,敬请立即通知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。